国家医保局“灵魂砍价”为何不直接报底价?创新药入医保未来这么办
关键词: #医保
关键词: #医保
最近,70万一针天价药入医保登上热搜,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经过八轮医改谈判后,原本是七十万元一针的罕见病药品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终于以低于3.3万元每针的价格成交,整场谈判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全国医疗保障局谈判代表张劲妮也在朋友圈里刷了屏。对于这一点,也有网友提出质疑,谈判专家和商谈不让企业报价,由专家直接亮出底价,看企业能否接受不是更直接?
国家医保局“灵魂砍价”为何不直接报底价?
针对这一点,国家医疗保障局回应说,根据目前的谈判规则,谈判的是企业和医疗部门的共同参与,企业方是有授权的谈判代表,医保方则是谈判小组长主谈,现场决定谈判结果。先由企业方报价,企业方有两次报价和确认的机会。若经二次确认后,医保方议定的价格超过115%,谈判失败,自动终止。如果企业二次确认后的价格不高于医保方议定底价的115%,就进入双方协商阶段。最后,双方商定的价格不能超过医保方谈判底价。商谈期间,企业授权代表可以通过电话等方式请示,但应在现场提出明确意见。协商结束后,不论是否同意,双方在现场签订结果确认书。
这次谈判是否成功,取决于医保方与公司双方是否有利益冲突。在实践中,医保方谈判专家的职责是运用谈判机制,引导企业报其可接受的最低价格。这就是说,谈判专家在基金能承受、企业能接受的范围内,竭力为老百姓争取更加优惠的价格,这就是“灵魂砍价”的魅力与价值。
谈判桌上的价格如何确定?
谈判底价由医疗部门组织专家进行测算。另一方面,对已获资格的药品,医保部门组织相关企业按照统一模板提交计量资料。另外,医保部门也会组织药物经济学、医保管理等方面的专家,从药品成本效益、预算影响、医保基金负担等方面进行科学测算,形成谈判底价,作为谈判专家进行谈判的依据和底线。
应该指出,在测算过程中,专家们充分利用药物经济学的指导意见和国际上最新的技术手段,充分考虑到我国医疗保险的定位和市场环境。与此同时,按照工作计划,与相关企业逐个进行全面面对面交流,尽力提高测算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为谈判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简单的“砍价”之外,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也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全国医保药品目录调整从5月开始,到11月底结束,历时大半年。在流程上,主要分为准备、申报、专家评审、谈判、公布结果5个阶段。
所以,现场谈判只是目录调整过程中的一环。灵魂砍价之前,医保方和企业都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反复论证、评审、评估、沟通,确保谈判工作科学、规范、公平、公正、完整。
进行药品谈判,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医保部门战略性采购的作用,对列入谈判范围的药品实行“全国医保使用量”,与企业协商议价,统筹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减轻病人负担,用有限的医保资金发挥最大保障效能。并通过价值购买、战略购买等方式引导医药产业走创新发展之路。
创新药入医保未来这么办
创新药物进入医保将更多地依赖于真实世界数据。在“九期一”纳入医疗保险后,社会对有条件上市药品的医疗保障是否合规性进行了争论,是否应为安全性和疗效需要时间和临床检验的药品“埋单”?
将创新药“跑”入医保的大门打开。有关资料表明,2017年新药物从上市到进入医疗保健需要4年到9年不等,2019年将缩短至1-8年,2020年将进一步压缩至0.5年。
在这一点上,业界有建议认为,考虑到有条件上市的有限可控制数据药物数量在不断增加,应当在真实世界研究期内观察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然后再决定是否准予谈判资格。
据国家医疗保障局介绍,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纳入调整范围的药物多为新获得上市的药品,甚至有不少是当年上市的药品,专家评审依靠的多是药品临床试验阶段。未来的工作,我们会鼓励企业进行药学真实世界的研究,在调整药典目录时,更多地依赖于真实世界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