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气管哮喘是与基因遗传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环境因素对发病也起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在发现小儿患有支气管哮喘这一疾病时,一定要尽快的找出病因对其进行治疗,那么,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病因有哪些?
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具体发病原因如下:
一、呼吸道感染
1、呼吸道病毒感染:在婴幼儿期主要有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和腺病毒。其他如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肠道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偶尔可见。
2、支原体感染: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不成熟,支原体可以引起婴幼儿呼吸道慢性感染,若处理不恰当,可以导致反复不愈的咳嗽和喘息。
3、呼吸道局灶性感染:慢性鼻窦炎、鼻炎、中耳炎、慢性扁桃体炎,是常见的儿童上呼吸道慢性局灶性病变。
二、吸入过敏物质
1岁以上的幼儿,呼吸道过敏逐渐形成。如对室内的尘螨、蟑螂、宠物皮毛和对室外的花粉等变应原过敏,长期持续低浓度变应原吸入,可以诱发慢性气道过敏性炎症,引起机体致敏,并产生气道慢性特应性炎症。随着接触变应原时间增加,气道炎症逐渐加重,往往发展成儿童哮喘。
三、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是导致喘息反复不愈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上多表现为入睡中出现剧烈的咳嗽、喘息,平时有回奶或呕吐现象。
四、遗传因素
许多调查资料表明,哮喘患者亲属患病率高于群体患病率,并且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目前,对哮喘的相关基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有研究表明,有多位点的基因与变态反应性疾病相关。这些基因在哮喘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五、其他
吸入刺激性气体或剧烈运动、哭闹、油漆、煤烟、冷空气吸入均可作为非特异性刺激物诱发哮喘发作。
小儿支气管哮喘在临床上的症状表现有: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小儿支气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的咳嗽、喘鸣、呼吸困难等,小儿支气管哮喘常伴有呼吸道梗阻性疾病。现在的研究表明,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变态反应有关,外界环境中的变应原刺激呼吸道,使呼吸道进一步狭窄,从而导致疾病发生。
小儿支气管哮喘多在6岁前发病,有明确的个人和/或家族变态反应性疾病史;小儿支气管哮喘有明显的季节和地区性;吸入变应原皮试常呈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亦可阳性。小儿支气管哮喘年长儿前戏症状以过敏性鼻炎为主,不发热,连续打喷嚏,流清涕,鼻粘膜呈苍白色,鼻分泌物和末硝血均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血清IgE亦升高,气道高反应性较正常小儿为高。
小儿支气管哮喘起病或急或缓,婴幼儿发病前,往往有1~2日的上呼吸道感染,与一般支气管炎类似。年长儿小儿支气管哮喘起病比较急,且多在夜间,可能与夜间气候变化;室内积存较多的变应原如螨及屋尘等以及血内肾上腺素在夜间分泌减少有关。发作大多经几小时至一日后逐渐平复。小儿支气管哮喘特别严重的病例,起病一开始即呈危重型哮喘,或持续较长时间,甚至数日,称哮喘持续状态。
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时,患儿烦躁不安,出现呼吸困难,以呼气困难为著,往往不能平卧,坐位时耸肩屈背,呈端坐样呼吸困难。小儿支气管哮喘有时喘鸣音可传至窒外。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面色苍白、鼻翼扇动、口唇、指甲紫绀,甚至冷汗淋淳,面容怕恐不安,往往显示危重状态,应予积极处理。
小儿支气管哮喘发病初起仅有干咳,以后即表现为喘息症状,随支气管痉挛缓解,排出粘稠白色痰液,呼吸逐渐平复。有的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咳嗽剧烈可致上腹部肌肉疼痛。可伴或不伴有发热。胸部体征的吸气时出现胸凹陷等三凹征,而呼气时因胸廓内压增高,在胸骨上凹及肋间隙反见凸出,同时颈静脉显著怒张。叩诊两肺呈鼓音,并有膈肌下移,心浊音界缩小,提示已发生肺气肿(但在儿童患独,此种肺气肿体征在病情缓解时多自行消失,故称肺充气征)。此时呼吸音减弱,全肺可闻喘鸣音及干性罗音。严重病例,尤其哮喘持续状态,两肺几乎吸不到呼吸音,并由于肺动脉痉挛而致右心负荷增加,以及严重低氧血症导致心功能衰竭。
支气管哮喘这种疾病发病率比较高,特别是抵抗力弱的老年和孩子都有可能会发病,治疗起来也是有很多的药物禁忌,特别是对小患者用药,有很多不便,目前,可用于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偏方有:
鲜白萝卜250克洗净,猪肺一具洗净,炖食饮汤,可补肺降逆、顺气定喘,对实性胸闷气喘者宜。
甜杏仁30~40克(布包),猪肚一具,麻黄9~10克,将杏仁、麻黄纳猪肚内,加好醋1公斤,小火炖至醋尽,将杏仁、麻黄取出,瓦上焙干研粉,每次3克,日2次,并将猪肚随意吃完,用于虚寒性气喘。
取白果肉3~5枚研末,鸡蛋1只,将蛋头打一小孔,纳入白果,以纸封孔,炖熟食之,每天1~2只蛋,可止咳定喘。
干地龙50克,麻油0.5公斤,将麻油煎沸,入地龙炸焦,去地龙取油,趁热加蜂蜜60克,每次5毫升,此方可润肺抗过敏,用于过敏性哮喘。
麻黄4~6克,川贝10~15克煎后取汁,加入山药粥中,适量拌入蜂蜜10~20克,每日1次,可健脾补肺、止咳定喘
萝卜250克,葶苈子30克(布包),将萝卜洗净用葶苈子共煎煮,萝卜熟后去葶苈子,加蜂蜜20~30克,饮汤食萝卜,每天一次,可利肺降逆、补肺定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