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睡眠医学正在逐步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国人的失眠问题必须得到重视,睡眠医学中心建设必须加速推进。”
近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举办睡眠中心成立5周年庆典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活动上表示。
陆林院士牵头主编的《中国失眠障碍综合防治指南》一书披露,失眠是临床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中国人群的患病率约为12%。2002年全球10个国家失眠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显示,我国有接近一半的人群在过去1个月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失眠,其中四分之一达到失眠的诊断标准。2018年涵盖中国10个地区成年人的失眠调查显示,近20%的人存在失眠症状,女性高于男性。
“在睡眠时间方面,建议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建议初中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9小时,建议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8小时,建议成年人每天睡眠时间在7到8小时之间。”
“褪黑素”不能治疗失眠障碍
在长期出差人群中,一款名为“褪黑素”的产品备受推崇,相关产品在介绍文案中,“褪黑素”被描绘成具有改善睡眠质量,解决失眠问题的功效。在今年“双十一”销量排行中,“褪黑素”销量位居保健品品类前列。
陆林院士表示,不能夸大“褪黑素”的作用,更不要滥用“褪黑素”。
“作为医生,我们不建议消费者长期服用‘褪黑素’,这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吃‘褪黑素’不能解决失眠障碍,可暂时性使用于调节睡眠节律问题,如倒时差等。”
《中国失眠障碍综合防治指南》指出,“空中飞人”和“24小时社会”等现象,导致与昼夜节律密切相关的睡眠问题出现。“空中飞人”的睡眠问题主要是人体生物节律与到达目的地所处时区的时间不同步,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启动及睡眠维持困难等,长期倒班工作可以服用褪黑素以减轻对于睡眠节律带来的不良影响,但注意应尽量避免长期使用。
“失眠障碍等睡眠障碍类疾病,一定要尽早就医,不要试图通过服用保健品替代正规治疗。”
睡眠医学正在逐步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12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评论文章指出,睡眠障碍全球患病率为9%-15%,是影响全人类的重要医疗卫生公共问题。
“失眠障碍的共病问题凸出,除了精神心理问题外,还会增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躯体问题的患病风险。”陆林院士指出,失眠还能够引发工作事故、交通事故等问题,造成经济损失。
失眠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公敌”,美国将睡眠健康纳入健康规划之一,我国今年发布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中也关注到睡眠健康问题。
“面对睡眠障碍,我们必须重视睡眠医学的发展。”
据陆林院士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是中国睡眠医学的“起源”,刘协和教授在四川医学院精神病学研究室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精神科多导睡眠监测实验室,黄席珍教授在北京协和医院创立国内第一家睡眠呼吸障碍诊疗中心。
此后,我国在睡眠医学发展方面向前稳步推进。在陆林院士的牵头下,国内睡眠医学在诊疗指南、诊疗服务、疾病研究等方面开展大量工作。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也成为国内睡眠医学发展的“高地”,该院睡眠中心成为国内治疗睡眠障碍较为专业和领先的机构之一。
“能够为睡眠障碍患者提供专业、正规、优质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还是少数,人才成为制约因素。”在陆林院士看来,推动睡眠医学的发展必须实现学科独立,培养学科发展需要优秀的人才。
2007年,美国设立睡眠医学专业考试,标志着睡眠医学已经成为临床医学领域独立的单元,2016年,美国约有7500名专业的睡眠医师。
在国内,睡眠医学也正逐步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19年6月,中国医师协会发布了《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目录》,其中睡眠医学正式被纳入培训目录名单,与心血管等学科并列归属于内科,“十三五”规培教材编写新增《睡眠医学》。
“睡眠医学需要一支专业医生队伍,医疗机构要重视睡眠医学的发展,公众应提高自己的睡眠素养。”陆林院士强调。
关于睡眠,陆林院士总结了这些知识:
1、晚间睡眠足够可以不午睡
如果晚上睡眠时间达到7小时,可以不午睡。
如果晚上睡的时间不够,午睡最好也不要太长,午睡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最佳。
2、理想睡眠时间
晚上11点到12点睡觉最为理想,这个时候是有困意的,最容易进入睡眠状态。
3、不建议补觉
凌晨两点睡觉、中午十二点起床,错过了最理想睡眠时间,白天一补觉,晚上又会睡不着。
4、常见睡眠误区
喝酒助眠:长期喝酒破坏睡眠,大量饮酒对睡眠也是有负面影响。
运动助眠:睡觉前一定不要剧烈运动,不要喝咖啡,不要喝浓茶,下午三点以后不建议喝酒和咖啡。
不合理用药:不建议长期吃药,但是在失眠的时候可以吃一点让自己很快入睡,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打呼噜睡得香:打呼噜不是睡的香,可能是疾病,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睡的长寿命长:人的寿命长短与睡眠时间没有关系,不是睡的越长就能长寿。
睡的太长了不是好事,家中老人如果遇到睡眠时间增加的情况,可能是疾病发出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