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说:冬三月,这是闭藏,天气变冷,人体消化功能逐渐增强,冬季滋养具有非常有利的前提条件。但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补充吗?
补充法是用药物和食物补充,补充体内阴、阳、气、血、津液的不足,帮助脏腑功能的衰退。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任医生胡建华提出,在正气虚弱、无法驱除病邪的情况下,使用补充法,不仅有助于恢复人体正气,还有助于驱除病邪,达到帮助正邪的目的。
利用补益法调整身体,通常被称为补充。补充对虚症来说。中医关于虚症和补法的论述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指出了精气夺天。这里所说的精不仅指男性的肾精,也指人体的阴液气,指阳气。这表明体内阴液和阳气受损,一般可引起虚症。
《黄帝内经》把“虚者补之”“损者益之”,作为治疗虚症的大法。扁鹊所著《难经》,又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五脏虚症的不同特点,提出了“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认为对于五脏不同虚症,不仅可以运用相应的药物进补,还要重视饮食和冷暖的调理。
中医补充往往从整个人体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决定不同的补充方法。胡建华举个例子,有个老太太,体质虚弱,头晕,烦躁易怒,失眠,腰酸,食欲不振。她的女儿,买来十全大补膏,让她滋补身体,可是吃了不到半瓶,老人眩晕加重,口干,胸闷,食欲丧失。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位老人是阴虚火旺体质,血压偏高,而十全大补膏是适用于气血两虚体质,药不对症,反而起了副作用。后来给她开了补肾养阴平肝的处方治疗,眩晕等症状逐渐消失,血压下降,食欲增加,身体也变好了。
为了更好地说明因地制宜的重要性,胡建华又举了一个例子,有个古老的老翁,精神疲惫,脸色苍白,怕冷,大便变薄。他老伴买了一只1公斤重甲鱼,放了一些火腿、香菇,给他滋补。意外地吃了之后,不仅精神没有好转,还怕冷,大便也变薄了。这是什么缘故呢?答案是甲鱼滋养,有良好的滋阴作用,但偏寒,这位老人脾胃虚寒,血气不足,怎么能接受呢?因此,中医补充,重视整体观念,强调因人而异是有道理的。
中医补充,非常重视辨证论治。什么是辨证论治?利用望、闻、问、切断诊断手段,全面了解患者出现的症状,通过这些症状组进行分析,明确疾病发生的原因,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掌握虚实的本质,决定使用哪种补充方法治疗,选择哪种方法和药物进行烹饪,取得相应的补充效果。
上海中医药大学老年病研究所胡建华教授认为,根据鉴别论治的原则,通过四诊手段,明确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分别采用补充(益)气、补充(养)血、补充(滋)阴、补充(温)阳的方法对症补充。
气虚的症状:气短,神疲劳,容易出汗,脱肛,子宫下垂,大病后体力不恢复,脉象弱,舌质微胖。常用的补气剂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独参汤等。常用的补气药有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等。常用补气食药有山药、扁豆、莲子、红枣、饴糖等。
血虚症状:颜色萎黄或淡白、头晕、耳鸣、心慌、月经色淡、脉象薄、舌质薄、急慢出血、慢性疾病、产后等常见。常用补血方剂配方四物汤、八珍汤、归脾汤(丸)等。常用补血药有熟地黄、当归、白芍、首乌、阿胶等。常用补血食物有桂圆、猪肝、菠菜等。
阴虚的症状:下午面部升火,手足心热,或有低热,口干,咽燥,心烦,容易发怒,失眠,脉象细数(速),舌质红,少苔或苔剥。常见于肺结核、甲状腺机能亢进,以及热性病恢复期等。常用的补阴剂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丸等。常用的补阴药有生地黄、女贞子、玄参、沙参、麦冬、鳗鱼、龟板等。常用的补阴食物有甲鱼、淡菜、猪脊髓、百合、梨等。补阴的药物和食物多为寒冷,虚寒的体质不宜使用。
阳虚症状:怕寒,四肢不温,腰膝酸软,阳痿,尿多清长,脉象细腻或缓慢,舌质肥胖,有齿痕。常见于素体虚弱、高龄阳气衰弱、久病失调等。常用的补阳方剂有金匮肾气丸、右归丸、阳和汤等。常用的补阳药有鹿角、仙灵脾、苁蓉、补骨脂、锁阳等。常用补阳食物有羊肉、狗肉、韭菜、胡桃仁等。补阳的药物和食物大多是热的,所以虚热的体质不能使用。
除了以上根据识别结果确定补充方法外,实际临床上看到的不是这样的机器。患者中有血气不足,有血气不足,有阴阳不足,这些患者的补充方法必须根据情况加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