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1、饮食性因素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多进食新鲜水果蔬菜以及维生素C者息肉的发生率减少。
2、胆汁代谢紊乱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和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汁流动和排出时间发生变化,肠内胆汁酸含量增加。实验表明,胆汁酸和胆汁酸的代谢产物脱氧胆酸和石胆酸有诱发直肠粘膜引起腺瘤性息肉和癌变的作用。
3、遗传因素在直肠癌患者中,约10%的患者有家庭癌症病史。同样,当一些家庭成员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患有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提高,尤其是家庭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庭遗传性。此外,消化道癌、乳腺癌、子宫癌、膀胱癌等其他部位的癌症发生率也明显提高。
4、肠道炎性疾病结肠粘膜慢性炎症病变是引起炎症性息肉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的口部。
5、基因异常家庭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第五对染色体长臂内被称为APC的等位抗癌基因的功能丧失有关。通常情况下,这种等位基因需要同时发挥作用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当基因不足或突变时,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消失,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和癌变。
二、发病机制
1、结肠息肉
(1)腺瘤:根据美国验尸资料,人群可以在22%~61%发现腺瘤。纤维肠镜检查显示,普通人没有家族史、个人史或症状者为25%~41%。从移民疫情资料来看,腺瘤发生率增加。说明环境及生活习惯改变有关。腺瘤发生以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多。从尸检资料看,50岁以前腺瘤发生率为17%,50~59岁为35%,60~69岁则为56%,70岁以上者达63%。一般认为结直肠癌起源于腺瘤性息肉,其癌变率为1.4%~9.2%,摘除可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的危险度。
2、病理形态
(1)早期分类:结直肠腺瘤的早期者可分为4个类型:
①小扁平腺瘤:是管状腺瘤样图像,病变黏膜增厚,异形上皮累及黏膜患部,向周围延伸,而不向底部垂直延伸。
②小凹陷腺瘤:即粘膜凹陷区为管状腺瘤结构,可占整个粘膜层。
③微小腺瘤:即仅在光镜下可发现的累及整个腺管的管状腺瘤。
④锯齿状腺瘤:腺瘤有增生性息肉和管状腺瘤两种图像者,约2/3肿瘤体不足1cm。
(2)成熟期分类:病理分为
①管状腺瘤:也称腺瘤性息肉或息肉样腺瘤,半球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分叶形,颜色粉红或灰红,表面充血、浮肿和糜烂。息肉直径从1厘米到5厘米,临床上发现的大多在1厘米以上,大多有蒂,少数(15%)没有蒂。
②绒毛状腺瘤:也称乳头状腺瘤,占10%~20%。一般体积大,广基或基础宽,有蒂的人小,癌变率为30%~40%。
③管状绒毛腺瘤成分比例相似,但腺瘤表面部分光滑,部分粗糙,体积大。
2、幼儿性息肉和息肉病:幼儿性息肉(幼儿性息肉)又称先天性息肉、滞留性息肉或幼儿性腺瘤,常见于幼儿,但大多在10岁以下、70%以上单发,多发(一般为3或4个),60%发生在距肛门直肠10cm以内。浙江海宁县两次成人调查中幼年性息肉占所有息肉的6.2%~7.2%,息肉外观多呈圆形球状,蒂表面光滑粉红色,表面可见糜烂,污染渗出物被垄断,切面可见大小不同积存性囊腔,充满粘液,镜下检查腺管排列分散,腺管高度扩大
3、炎性息肉(inflammatorypolyps):明显感染,非新生物性,伴有溃疡和退变,包括Crohn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炎性息肉可归纳为2类:
(1)多个或单个息肉由炎症间质或肉芽组织和增生上皮构成
(2)与粘膜炎症有关,也称为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血吸虫性肉芽肿等,该病灶周围呈息肉表现,肠道手术与口部线结或溃疡边缘的炎性息肉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