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的智慧
之一
满腔羡慕和叹息
故事1:古时候,有一个叫牛缺的学问家去邯郸拜见赵君,在路上遇到了强盗,他们抢走了他的衣服、车、马。但是,牛不足的时候,还是很高兴,看不到痛苦和悲伤。强盗们感到奇怪,不由得回来问他为什么这么高兴。君子不会因为身外的东西而伤害自己。强盗说:太贤明了!
过了一会儿,强盗们讨论说:用他的贤明去见赵君,说到我们的行为,一定会对我们不利,最好杀了他。赶上杀了牛的不足。
听到这个故事,警告说遇到强盗,不要像牛一样不足。不久,一个燕国人去秦国,在路上又遇到了抢劫。想起别人的劝告,和强盗争夺,很快就被强盗夺走了东西。他又低声要求归还财产。强盗生气地说:我们让你活下去已经很大了,你还在追我们。我们的下落会因为你而暴露!既然已经成为抢劫,就没什么好处了!所以,又杀了他。
故事2:春秋,鲁国姓施的人有两个儿子,一个喜欢学问,一个喜欢兵法。喜欢学问的儿子用学问去游说齐侯,齐侯任他,让他成为自己儿子的老师,喜欢兵法的儿子用兵法去游说楚王,楚王很高兴,让他成为军官。两个儿子都得到了丰富的工资,使他们本来贫穷的家富有荣耀。施氏的邻居孟氏非常羡慕,请告诉施氏如何取名,施氏告诉孟氏两个儿子的情况。所以孟氏的儿子用学问游说秦王,秦王生气地说:现在各国都是弱肉强食,用仁义治国,必然灭亡。所以对他进行宫刑。另一个儿子用兵法去游说卫侯,卫侯说:“我国是弱国,被夹在大国之间,大国我就服从,小国我就安抚,这才是求平安之道,如果逞强动武,我国很快就会灭亡。如果让你全身而归,你到别国,会给我国带来很大的祸患。”于是对他处以刖型。
两个儿子回来后,孟氏非常生气,斥责施氏。施氏说:符合时势的繁荣,违反时势的灭亡。你儿子学的和我们一样,结果和我们相反,这不是行为本身的荒谬,而是违背时势。天下的道理永远没有正确,永远没有错误。过去使用的东西,现在可能要扔掉,现在扔掉的东西,将来可能会使用。使用和不使用取决于具体情况。
古语云:他山的石头,可以攻玉。随着家庭教育浪潮的兴起及广大家长教育意识的觉醒,人们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以及经验的借鉴。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需要什么,市场上很快就会出现什么,当父母们渴望孩子考学成功时,便出现了《轻轻松松上×××》、《我家出了个××博士》、《×××女孩》、《×××男孩》;当父母们渴望孩子摆脱平庸时,市场上又出现了《天才与俗物》……面对这些教育“神话”,大家怦然心动;为了孩子,家长们纷纷慷慨解囊,买下了许多家庭教育指导书籍,可是读后却并没有获得太多的教益。一般来说,他们都对书中成功事例极度羡慕,并因此对作者提出的观点完全认同;但是,在随后的实践中,他们却发现书中的内容与现实有着巨大差距,很多经验根本无法运用,所以最后只能以一声叹息结束。许多家长不由得问:为什么我不能使用这么好的经验?到底样的经验适合我的孩子呢?
父母的不安充分说明,机械地模仿、模仿不仅不能真正帮助我们,还会陷入新的困境,情况会更糟。我们必须向别人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首先要科学地对待学习和参考本身。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关于教育神话的追问
参考中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是成功者的原因,参考者的原因。首先讨论成功者的原因,主要谈两点。
一、成功人士的经验等于成功的原因吗?
市面上流行过这样一本书——《我家出了四个博士》,书籍作者是李振霞教授。我幸运地听过李教授的报告。我发现她的四个孩子不仅学历高,而且不是高分低能的人,李教授说的父母和孩子实现双赢,确实不是空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需要分析李教授的经验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客观地讲,李教授的教育经验确实有独到之处,但于此同时我发现,李教授的经验也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尽管她的事实是那么有力。比如说,她建议父母在家庭内部创造学习的氛围,这看起来很合理,但是,细想一下我们就会发现问题。
就社会发展的观点来看,提倡建立学习型家庭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就任何一个非学习型的家庭来讲,建立学习型氛围是谈何容易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在那些处于半文盲状态的商贩、农民、工人家庭里,父母怎么能创造出像李教授家那样的学习氛围呢?
不同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有不同的促进或破坏作用。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家庭里的孩子成功了,我们就建议大家创造学习氛围;那么,假如一个商贩家庭的孩子成功了,而且孩子的确从父母早出晚归的奔波中受到了激励,那我们是不是就要建议家长都起早卖菜呢?又比如说,李教授建议给孩子讲故事,她说从小就给孩子讲杨家将、董存瑞的故事,后来她的一个孩子就舍身从水中救人。但是,她给孩子讲董存瑞的时候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而在30多年后的今天,还有几个孩子能听得进去董存瑞的故事呢?
李教授教教授教育的成功是不容置疑的,但李教授介绍的成功经验充满问题是矛盾的吗?NO!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解释一下: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未必是一个优秀的教练员,一个人身体好决不能就由此推论他是健康专家。李教授自己成功了,并不意味着她能指导别人成功,成为别人的教练李教授自己认为的经验不一定等于她真正成功的原因,更正确地说,成功者认为的经验不一定等于成功的经验,前者是人们对规则的认识,后者是规则本身,两者往往很远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由一个原因引起的,而是由一个结果引起的。人们整理成功的原因时,必须全面把握。另外,必须区分各种因素在促进结果过程中发挥的不同作用。总结经验决不是简单的事情,而是成功者能否把握自己的成功过程是问号。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在参考别人的经验时,不应该轻易接受,而应该动动脑筋,睁开眼睛,做出必要的分析和判断。
二、所有成功都值得借鉴吗
所有成功都值得借鉴吗?不是这样。有些成功是特例,没有普及价值的成功方法本身就有问题。这两种情况在钢琴王子郎朗身上就有一个集中的体现。
《爸爸的心就这么高》曾是书市上的一本惹人注目的畅销书,书中讲述了钢琴天才郎朗的奋斗经历和他的父亲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郎朗的确是钢琴演奏领域的一个奇才,他继承了父亲争强好胜的天性、极高的天分和开朗的性格。在他们的成功经验里,父亲的苛刻要求、细心关照、全力支持,对于孩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忽略,足以证明这本书对读者并不是特别地负责任。
首先,郎朗的天分绝对是万里挑一,爸爸的心就这么高的前提是孩子的天分就这么高,我们应该注意到,父亲近乎苛刻的要求是以孩子超人的天资为基础的。郎朗的事迹,其实是特例,超出了通常的状况范围,没什么参考价值。不明确声明的话,容易误解监护人。
其次,书中提到的父亲对孩子实施的体罚方式不值得提倡。郎朗的父亲对孩子的体罚强度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而且曾经把孩子逼到悲剧的边缘是不够的。
再次,贯穿全书的强烈的功利意识也是应该批判的。在书中,朗朗的家人可以说是赌博般的孤独投掷,孩子成为人生最大的追求,艺术是他们的手段,孩子获奖成为家人的最高期待。我们不难想到,孩子成功了,全家人当然会高兴得泪流满面,但是失败了呢?获奖和出人头地都是少数人的事情,这种功利心会使这些少数人(天分高,机会好的人)受到伤害。我认为这首先是对人的不尊重。
如果李教授的案例说明了一果多因的道理,郎朗的例子应该给我们带来多因一果的启示。我们必须达到一个结果。方式、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所谓大路通罗马。例如,为了获得财富,有的人依赖自己的劳动,有的人依赖自己的知识,有的人依赖自己的智慧,但是买彩票也有发财的机会,赌徒也有腰包。我们也要学习他们,用后两种方法发财吗?
另一方面,失败结局的出现也有很多原因。有些人自己很努力,选择也很准确,但仍然失败。为什么?也许只是背运而已。例如,老渔夫有很高的技术,选择了正确的渔业路线,但是天气突然变化,他空手回来的可能性很高。相反,懒惰的农民也可以在桩子前捡到因慌张而死亡的兔子。我们的生活有很多偶然因素,可能会影响我们工作的结果,所以我们会放弃勤奋守护兔子吗?
在家庭教育中并不是所有的成功都有参考价值,也不是所有的失败都没有参考价值。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别人的结果对我们的意义都不大,关键是从别人的工作方式和过程中学到有价值的东西。
危险捷径心理
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只要求答案不问想法,学习数学只要知道数量就行,学习政治只要知道标准答案就行,这些学生很难取得好成绩,有些成年人在职场也是如此,他们最希望领导告诉他们工作该怎么办,但是领导说看
与之非常相似的是,很多家长问过我,是否有现成、完整的家庭教育方案。事实上,只要我们冷静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这些父母的期望本身就有问题。他们的捷径心理和学生只问答案而不问思路有什么区别?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人格传递,人格传递与家长自身的人格特征密切相关。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个性。面对如此复杂和巨大的差异,我们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选择,因人而异。这种人格传达所需要的人格适当度,技能训练所需要的人格适当度是不可比拟的。我们如何提出现成、完整、全世界准确的教育方案?世上有治百病的药吗?
那么,捷径心理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呢?
一方面是思维上的惰性,长期深入思考是很困难的,惰性心理不愿意思考。所以人们有这样的潜意识。如果能直接从别人那里得到答案和结果的话,那就好了另一方面,很多人在心理上也存在惯性,他们已经习惯了听从和执行别人的命令,而不是自己去思考、发挥和随机应变。他们面对问题时,往往找不到思考和判断的立足点,同时对自己也缺乏信心。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拥有的捷径心理往往会导致两个结果:一个是误解,在时间和经济等方面遭受损失,另一个结果是家长不能立足于自己的现实,不能开发和运用自己的智慧。
所以,我们家长可能总是对自己说:动脑筋,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