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平台,官网

名医视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糖尿病怀孕后注意什么

发布时间:2018-09-2963373次播放

视频内容:

糖尿病患者发现怀孕后,第一要停掉所有的口服降糖药,改为每日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来控制血糖。对于血糖的监测,至少每天测4到6次。因为孕期对血糖的管理更为严格,要求空腹血糖,睡前血糖以及餐前血糖在3.3到5.3mmol/L,餐后一小时血糖要小于等于7.8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6.7mmol/L。
第二,孕期饮食。一般需要一天5到6餐,既要保证热量需求,保证孕妇和胎儿健康的生长发育,其次不能因为控制的过于严格而出现饥饿性酮症。
第三,运动。在早期和中期、晚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些适量运动。孕早期注意避免过度运动造成的流产。糖尿病孕妇完全可以自然生产,要根据产科医生根据情况决定。生完孩子后,胰岛素量的需求大幅度的减低,所以在生完孩子后仍要监测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的剂量,甚至停用胰岛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用微信“扫一扫”图中二维码,

即可把视频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相关推荐

吃胡萝卜血糖会升高吗
如果适当吃胡萝卜不会导致血糖升高。如果摄入过多的胡萝卜则会导致血糖升高。胡萝卜属于常见的食物,其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以及膳食纤维,含糖量不高。合理吃胡萝卜可以补充营养,摄入同时不会导致血糖升高。其中的胡萝卜素在肝脏中会转化为维生素A,可以改善视力。但是任何食物摄入过多都会升高血糖,因此如果吃过多的胡萝卜,也会导致血糖升高。对于糖尿病患者,需要适当食用,避免暴饮暴食。建议日常饮食中注意饮食的合理性,多吃新鲜蔬菜,比如菠菜、白菜、甘蓝以及黄瓜等,适当摄入有利于健康。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应该限制糖分的摄入,少吃含糖高的水果,同时遵医嘱服用药物,避免自行停药或者减量。日常还需要多锻炼,能够帮助控制血糖。
语音时长 01:16

2022-06-16

14754次收听

草莓糖尿病人能吃吗
若是糖尿病病人血糖稳定,可以少量吃草莓;如果糖尿病病人血糖不稳定,最好不要吃草莓。判断草莓糖尿病人是否能吃,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主要取决于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草莓的含糖量不高,对于血糖控制得当、病情稳定的糖尿病病是使可以少量服用草莓的,但是一定要控制摄入的量。建议在两餐之间吃草莓。但是针对血糖波动明显、病情不稳定的糖尿病病人最好不要吃草莓,否则可能会加重病情发展,进一步影响治疗的效果。草莓是常见的水果,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糖尿病病人的饮食需要做到低糖、低脂、低盐、高膳食纤维素的食物为主,患者需要合理搭配膳食,加强日常生活管理。
语音时长 01:25

2022-06-10

15575次收听

02:57
吃稀饭血糖会升高吗
吃稀饭肯定会升高血糖。稀饭大部分是大米熬制的,大米属于碳水化合物,主要的成分是淀粉,长时间的熬制以后,会导致淀粉葡萄糖链的断裂,容易导致单糖和双糖的析出,这样升糖指数比较快。所以,对于糖尿病的病人,一般不建议患者吃稀饭,容易导致餐后的血糖迅速升高,有时升高的速度很快,导致了胰岛素的分泌跟不上节奏,进而导致餐后的血糖明显的升高。对于糖尿病的病人,尽量选择升糖指数慢的食物,或含糖量比较低的食物,这样对餐后血糖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
03:09
感觉嘴巴甜是怎么回事
所以这个需要知道嘴巴甜,第一个可能最常见的,就是因为上一顿进食了过度的含糖量比较多的食物,第二个就有可能会不会存在着糖尿病的一个基础,第三个就是说通过吹气查幽门螺杆菌,甚至说通过做胃镜,也排除了消化性溃疡等等,什么原因都找不到,那我们的解释就是说,可能存在的一个嗅觉、味觉的轻微感觉的障碍,观察即可。
引发糖尿病的主要发病因素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造成的慢性疾病,不良的饮食习惯也可导致糖尿病的发生。那么糖尿病的病因有哪些?下面是相关专家做出的详细解答。少动:体力活动减少是诱发糖尿病的病因之一。因为人体骨骼肌是最大的葡萄糖利用的器官,长期缺乏体力活动将会大大减少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导致肌肉萎缩、肌肉组织中的脂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俗话说,每逢佳节胖三斤。只要一过节,各种好吃的,想不胖都难。然而,对于肥胖者来说再胖下去,健康状况就令人堪忧了。糖尿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就是肥胖所导致的。这不是危言耸听,这也不是吓唬肥胖朋友们。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的饮食注意事项
糖尿病的饮食要注意宜清淡为主,一日多餐要注意定时定量,最好可以少食多餐的形式来饮食。还有就是无糖类的糕点不可以随便吃,含糖高的食物也不可以吃,还有就是要控制主食的摄入量,保证疾病可以尽快的恢复。
糖尿病的表现有哪些
糖尿病的主要表现就是上肢和下肢出汗比较少,皮肤干燥,感觉不到舒服,并且还有会视力突然下降这样的表现,并且还会出现餐后低血糖出现,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饮食上面的调整,并且还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糖尿病治疗方法
糖尿病治疗有5架马车,首先就是饮食,其次就是运动,饮食和运动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首先我们要改变患者的一个不良的生活习惯,积极的控制饮食,每天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以及活动量来制定饮食计划,控制总量,进行定时,定量,因为运动餐后半小时或者一小时,进行运动半小时到一小时,进行一个中等强度的运动。然后就是药物,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确定一种或是两种,三种联合治疗,单用或者联合治疗,也达到一个降血糖的目的。另外要进行糖尿病患者的教育,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了解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糖尿病的危害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及家属的依从性,达到一个积极的控制血糖,使血糖长期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这样立于预防并发症,减少并发症的发展。最后就是定期监测。
语音时长 01:31

2019-12-09

61061次收听

02:08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症状
糖尿病肾病在最早的时候,临床上没有任何症状。因为早期可能只表现一些生理上或病理上的改变,临床上无表现。一旦临床上出现了症状,至少到了糖尿病肾病的三期或四期。所谓糖尿病肾病的三期是指,出现了微量白蛋白尿。这可以通过一系列诊断手段发现,所以医生常常会建议患者,特别是病程比较长的患者,每年都要进行微量白蛋白尿的测定。一旦确诊了微量白蛋白尿,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可以进行干预,包括血糖的干预、血压的干预以及一些其它改善微循环的干预。
2型糖尿病怎么预防
2型糖尿病预防要控制体重和减肥、监测血糖、情绪的管理、注意饮食还有适当的运动。一、超重和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通过控制体重和减肥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的风险也就随之减少。二、年龄在大于45周岁有糖尿病的家族史、有糖尿病的高危因素,还有一些有高血压、高血脂这些代谢综合征患者,尤其要注意密切监测血糖,在早期糖耐量异常时就发现,因为糖尿病前期这个阶段是可以逆转的,如果早期通过以生活方式的干预,还有中药的疗法,可以降低糖尿病前期转化成糖尿病的风险。三、压力的管理,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过大会导致患者的内分泌激素分泌异常,导致糖尿病,平时通过保持心情的愉悦,音乐、冥想、气功、太极拳这些方法可以减轻压力,改善情绪。四、饮食疗法在2型糖尿病的预防是尤为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首先是吃多少、吃什么,怎么吃,什么时候吃,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控制饮食的总量,定时定餐。另外,饮食要有选择地在合理的营养分配下吃。在饮食的时间方面也要注意,晚餐不要吃得太晚,太多。五、要适当的运动,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通过以上的方法,可以对2型糖尿病的预防起到很好的作用。
语音时长 02:35

2019-07-15

63562次收听

01:46
血糖正常值
血糖正常值空腹血糖时在5点6mmol/L以下,也有部分是在6点1mmol/L以下,如果血糖已经升高高过5点6mmol/L、5点9mmol/L、61mmol/L,说明空腹血糖受损。除空腹血糖升高以外,还有餐后血糖升高,或做糖耐量试验吃75克葡萄糖以后,餐后两小时出现血糖超过7点8mmol/L,这叫糖耐量受损,糖耐量受损和空腹血糖受损二者相加叫糖尿病前期,如果餐后血糖超过了11mmol/L或空腹血糖超过7点1mmol/L,那就是典型的糖尿病。血糖正常值有不同记载,血糖要分为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
02:03
二型糖尿和一型哪个严重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都很严重,但是对胰岛功能而言,1型糖尿病人的病情应该要更严重。刚得病时,1型糖尿病人的胰岛功能破坏非常严重,几乎全部丧失,所以胰岛不能分泌胰岛素,患者的血糖就会非常高,患者的症状也会很明显,是典型的“三多一少”的症状,即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1型糖尿病人会发生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而2型糖尿病人,由于起病年龄比较晚,胰岛功能破坏也比较慢,但是2型糖尿病人同样会发生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和急性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病变、视网膜肾病等。
降糖药有依赖吗
降糖药物不存在依赖性问题,而是应该根据患者的胰岛功能,适时调整治疗方案,才能够把血糖控制好。降糖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胰岛素、肠促胰岛素等,种类非常多。每一种降糖药物都有其独特的降糖机制。如果长期服用一种药物,可能会出现继发性失效的问题。比如常吃的磺脲类药物,包括格列苯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等,这些药物如果长期服用,反而会引起继发性失效,不能产生降血糖的效果。如果把不同的药物组合在一起服用,互相搭配、取长补短,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多种药物联合起来才会取得更好的疗效。
语音时长 01:50

2019-05-30

56808次收听

糖尿病的认识误区
吃糖本身不会直接就引发糖尿病,我们不能把吃糖等于糖尿病,不能划等号。但是吃糖多了,毕竟不是件值得提倡的事。因为糖是含能量的,我能量消耗没那么大,但是吃糖吃的很多,于是这些能量就会在体内催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