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平台,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降血脂降胆固醇的药

发布时间:2020-10-2161194次浏览

胆固醇高可用他汀类药物降胆固醇,还可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不能用他汀类药物,可用胆汁酸螯合剂类药物降胆固醇;甘油三酯高时可用贝特类药物;高密度脂蛋白低时,可用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药物调理。

经常喝酒吃肉,运动量少,会导致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明显升高。如果不能积极控制胆固醇和血脂,有可能会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建议血脂高时合理用药控制,那么降血脂降胆固醇的药物都有哪些呢?
  1、他汀类药物
  血脂高包括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如果是胆固醇高,可遵医嘱服用一些他汀类药物。这类药物可以有效的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促使血液中胆固醇水平降低,从而达到降血脂的目的。
  2、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在服用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的时候,还可以与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联合用药,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可以更好地降低胆固醇。
  3、胆汁酸螯合剂类药物
  这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降血脂药物,可以控制胆汁酸过度分泌,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一般不能应用他汀类药物降血脂的时候,可以改为这种药物。
  4、贝特类药物
  抽血检查中发现甘油三酯明显偏高的时候,可以应用贝特类药物,这种药物对于部分胆固醇升高也有降低作用,所以合理用药也能很好的降血脂。
  5、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药
  高密度脂蛋白指标偏低也是不正常的,所以高血脂患者的这项指标异常时,可以应用一些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药物,也能起到降血脂的作用。

相关推荐

总胆固醇正常值是多少
按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标准,总胆固醇正常小于5.18mmol/L,如果总胆固醇在5.18-6.18mmol/L之间,定义为边缘升高,总胆固醇≥6.19mmol/L定义为升高。目前每个医院进行血脂四项检查时,化验单的参考值范围有一定的差别,这和检查方法以及使用试剂不同有关系。可以对照化验单后各项指标的参考值标准看一下自己的血脂水平是否正常。胆固醇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血脂四项检查时,主要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四个指标,总胆固醇高的情况下,还需要看一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坏的胆固醇”,被氧化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容易积存在动脉壁上,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好的胆固醇”,能将肝脏以外组织中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中分解代谢,防止游离胆固醇在血管内壁附着沉积,对预防冠状动脉硬化有帮助。总胆固醇升高,同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升高的情况下,建议进行降脂治疗。可以先进行饮食管理和控制,坚持清淡低脂饮食,少吃高胆固醇、高脂肪和高热量的食物,特别是肥肉、动物油、动物内脏、牡蛎、扇贝等食物尽量不要吃;对于肥胖造成的高胆固醇血症,节制饮食的同时要积极锻炼身体,降低体重,有助于降胆固醇、降血脂。经过饮食和运动调节两个月以后,血脂依然异常升高的人群,多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降血脂治疗,如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也可以选择一些中医中药进行血脂的调理,如血脂康。
语音时长 02:46

2021-12-30

134614次收听

降胆固醇的最佳方法有哪些
胆固醇高对身体危害很大,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调理,降低胆固醇浓度,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危险性疾病发生。第一,合理地控制饮食,胆固醇升高和饮食结构不科学非常有关系,建议坚持低脂、低盐饮食,不要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类的食物,如各种鱼、虾、蟹等海鲜类的食物;各种蛋类特别是鸡蛋、鸭蛋、鹅蛋蛋黄,胆固醇含量还是比较高的,尽量少吃或者不吃。胆固醇轻度升高的人群,采取食疗的方法降低胆固醇浓度是比较奏效的,平时可以多吃香菇、木耳、绿叶的蔬菜、新鲜的水果等,有利于降低胆固醇。还需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一次三餐要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尽量不要喝酒。不要喝咖啡、碳酸饮料等。一些高糖分的食物,如奶油、各种果脯、糖果等尽量不要吃,因为糖分摄入过多后也会经过肝脏转化为脂肪,不利于胆固醇的控制。第二,使用药物降低胆固醇,可以使用一些中成药物,如血脂康胶囊,也可以使用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降胆固醇的效果还是比较肯定的。他汀类药物建议每天晚上使用一次,具体的剂量需要根据胆固醇的检查情况,在医生指导下来确定。一些降血脂的药物,如烟酸类、阿昔莫司等药物也可以用来治疗,对于降低胆固醇也有作用。第三,降低体重和腹围,有助于降低胆固醇。特别是后天因素造成的高胆固醇血症人群,通过控制饮食,坚持长期的体育锻炼,能够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语音时长 02:30

2021-12-30

124088次收听

总胆固醇6.36严不严重
总胆固醇6.36mmol/L,算是一个轻微的升高,不严重。总胆固醇的正常值是在4.2至6.0mmol/L,这是一个成人的正常值,如果是6.36mmol/L,应该来说算是一个轻微的升高。轻微的升高得需要考虑以下的原因:第一个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饮食结构的不太好,最常见的就是长期大量地摄入了动物的内脏,比如鸡杂、羊杂、猪肝等等,这样的话会超过了肝脏和血液的解毒的作用。第二个也有可能是那种所谓的代谢性的一个障碍,比如纯合子或者是杂合子,基因的改变,尤其是是杂合子基因的改变,也会引起轻微的胆固醇的升高,当然得需要做一个相关的基因测序。然后第三个可能是肝、胆系统的阻塞性的改变,比如汇管小区的堵塞,比如胆总管结石,比如胆总管癌,比如胰头癌、壶腹癌,压迫引起胆固醇代谢排泌的障碍。当然,如果是那种梗阻性的,肿瘤性的原因引起来的胆固醇的升高,这个时候胆固醇本身的话,它的轻微升高并不严重,但是它的原发疾病,比如说胆总管结石,有可能会引起急性的胆道的感染,然后壶腹癌、乳头癌、胰头癌、胰腺癌,本身的话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疾病,所以总胆固醇6.36mmol/L,总体来说是一个轻微的升高,不需要说特别的去紧张。可能一个单纯的饮食结构的改变,就可以让胆固醇可以降下来,但是需要警惕有一小小部分,就是说胆固醇升高的后面,掩盖着一些严重的疾病,比如说胆道或者是胰腺占位引起来的胆固醇升高,这个时候就得需要警惕了。
语音时长 02:49

2021-07-09

89384次收听

怎样降低胆固醇
降低胆固醇的方法是减少饮食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同时用他汀类的降脂药。如果与遗传有关,药物可以降低胆固醇,最常用的是他汀类的药物,用量最好最大耐受量,降胆固醇效果较好,还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如果存在高胆固醇血症,饮食上不建议进食更多的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以及油腻食物,例如带壳的海产品、牛羊肉、动物内脏等等,特别是动物的脑部。还有一部分高胆固醇血症的病人与其激素水平有关,如女同志停经以后就会出现高胆固醇血症,难以通过饮食解决,要补充雌激素,提高激素水平,同时用他汀类的降脂药。
语音时长 01:36

2020-02-13

61961次收听

高胆固醇血症怎么治
高胆固醇血症通常需要口服降胆固醇药物,首选是他汀类药物,一般是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等。除了药物治疗之外,日常饮食也是很重要的,可以吃一些低胆固醇、低脂肪的食物,比如动物内脏和海鲜这些食物应尽量不要吃。另外就是在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定期地复查血中的胆固醇,根据胆固醇的水平给与相应的药物或者食物来进行预防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其实属于血脂异常的一种,胆固醇水平偏高,容易引起血管粥样硬化。根据血管发生的地方不同,可分为冠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和下肢血管粥样硬化。随之而来的就是会出现一系列的血管狭窄,或者闭塞等临床症状。在饮食上要注意避免大鱼大肉、高油的食物,尽量选择一些清淡的饮食,在生活中按时锻炼,把自己的体重控制在比较理想的范围内。
语音时长 01:54

2020-01-14

58675次收听

02:50
胆固醇高的危害有哪些
胆固醇是血脂的一种,其他的血脂还包括: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胆固醇高一般叫高脂血症,这种危害这在临床上是最为常见的,叫这种代谢综合征。它的危害首先是对对总血管的危害,可能导致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暴饮暴食高脂饮食体型偏胖者为高危人群,可能合并有冠心病;对肝脏的危害:引起脂肪肝,进而造成肝脏脂肪代谢异常;对胆囊的危害:影响胆汁分泌,引起胆固醇结晶在胆囊里面形成,胆囊胆固醇沉着进而形成结石,甚至引起急性胆囊炎、胆管炎等;引起其他高代谢血症,如高血糖、高血压等。
生花生的功效与作用
生花生有补充营养、稀释胃酸、止血凝血、降低胆固醇、增强造血功能、延缓衰老、预防肿瘤以及促进骨骼发育等的作用与功效,所以生花生的功效是非常多的。
胆固醇高的原因和禁忌
胆固醇高的原因包括饮食因素,遗传因素,年龄因素,继发性疾病,妊娠因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当胆固醇升高时要注意以下禁忌,比如忌抽烟喝酒,忌缺乏锻炼,忌过量摄取胆固醇等。
总胆固醇高是怎么回事
总胆固醇高对身体的影响还是很严重的,如果长时间不去调理就促使肝脏病变。总胆固醇高多是因为肝脏亚健康造成的;再加上饮食不合理,食物中的脂肪和油脂过多,体重超标也是发病原因;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安排的不合理对病情也是有影响的。
“一分为二”看待胆固醇
“谈胆固醇色变”,是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朋友的真实心态。他们认为胆固醇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有百害而无一利”。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对胆固醇的看法,无论是血清胆固醇,还是膳食胆固醇,均应持“一分为二”的态度,客观评价胆固醇的“功”与“过”。
是否该限制饮食胆固醇的摄入
上世纪60年代,美国Framingham心脏研究首次通过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胆固醇血症与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以我国人群为基础的研究显示,总胆固醇水平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呈连续正相关。从3.6mmol/L开始,随着总胆固醇水平的增高,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逐渐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