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平台,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慢性肾炎能吃鱼吗

发布时间:2020-01-1465313次浏览

慢性肾炎饮食上要求低脂、低盐、优质低蛋白。其中优质蛋白就包括了鱼肉、瘦肉等,因此,慢性肾炎是可以吃鱼的。不过在选择鱼的种类时,应尽量选择高蛋白、低脂肪的鱼类,如黑鱼等淡水鱼,要尽量避免带鱼等脂肪高的海鱼。

慢性肾炎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如果不加以治疗和控制,后期是会引起慢性肾衰竭的。因此,慢性肾炎不仅要积极治疗,还要特别注意日常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的调理。慢性肾炎患者有许多食物是不能吃的,那慢性肾炎能吃鱼吗?
  一、慢性肾炎能吃鱼吗
  慢性肾炎是可以吃鱼的。慢性肾炎的患者平时的饮食应遵循低脂、低盐、优质低蛋白的原因,其中优质蛋白主要包括鱼肉、瘦肉、鸡蛋、牛奶等,因此,鱼肉是可以食用的。不过患者在选择鱼肉时,应选择脂肪含量较少、蛋白质含量高的鱼类,比如黑鱼、鲫鱼、鳜鱼等,蛋白质含量都比较高,脂肪含量也比较少,很适合肾炎食用。但带鱼、鳕鱼等海鱼就含有较高的脂肪,慢性肾炎应尽量避免食用。
  二、慢性肾炎的患者平时要注意什么
  1.避免肾毒性药物
  肾毒性药物会加重慢性肾炎的病情,因此,生活中要避免服用此类药物。常见的肾毒性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及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前者的代表药物是布洛芬,后者的代表药物是依替米星、奈替米星。
  2.避免感染
  慢性肾炎日常还要避免受到感染,比如感冒、发热、泌尿系统的感染以及消化系统感染等。生活中要做好保暖措施,还要注意饮食卫生,以免引起急性肠胃炎。平时要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
  3.规律服药,定时复查
  慢性肾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规律的服用药物,包括抑制肾脏纤维化的药物、改善肾脏微循环的药物以及控制血压的药物等。此外,还应坚持定期到医院复查,复查项目包括尿常规、泌尿系统的超声检查以及肾功能检查等等。

相关推荐

慢性肾炎能吃杨梅吗
慢性肾炎能不能吃杨梅,需要结合慢性肾炎的症状进行判定。如果慢性肾炎属于早期患者,还没有出现肾功能衰竭,可以适量的吃一些杨梅。如果慢性肾炎患者出现了肾功能衰竭,就不建议吃杨梅,因为杨梅里面含有较多的钾,进食杨梅后可能会引起高钾血症,对病情的控制没有任何帮助。慢性肾炎在治疗时要特别的注意饮食,要以低油、低盐、低蛋白的食物为主,以免加重肾脏的负担。慢性肾炎患者也要多注意休息,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同时也要养成健康的作息规律,不要长时间熬夜,不要黑白颠倒。
语音时长 01:06

2021-05-11

87547次收听

慢性肾脏病能自愈吗
慢性肾脏病无法自愈,需针对病因及相应症状治疗。还要根据症状进行营养支持或药物治疗,必要时进行肾脏替代治疗。
慢性肾炎怎么治疗
慢性肾炎的出现有着各种不一样的病因,而且症状也有所区别,不管如何首先就应该积极接受治疗,可以选择一般治疗也可以选择对症治疗,但是最关键的就是治疗感染症,然后如果情况比较严重,出现肾功能衰退,就应该选择透析治疗。
慢性肾炎可以吃鸡蛋吗
对于慢性肾炎这种生活当中,很多人都知道的病症千万不可忽视,因为它对于人身体的肾脏损伤是非常大的,不光需要及早的去医院接受治疗,同时病人在饮食方面更应该多加重视。虽然患者可以吃鸡蛋,但是不能够过量食用。同时患有该疾病的人可以考虑吃一些蚕豆以及香菇等对身体有益的食物。
为什么得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的存在在当前的医学上出现的几率比较高,为什么会患有这类的疾病,主要是因为多种药物经常性一起服用,又或者是长时间摄入高蛋白质的饮食,没有注重于体检,另外也可能是不注重于疾病的治疗,所以建议平时也不应该忽视。
慢性肾炎治疗方法有哪些
慢性肾炎要用激素加免疫制剂和控制血压,低蛋白饮食,生活方式的管理,适当的休息,都是慢性肾炎治疗的一些方法。慢性肾炎,是一个慢性进展性的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肾炎综合征。可以出现这个蛋白尿,蛋白尿可多可少。可以出现这个镜下血尿或者是肉眼血尿、肾性高血压、浮肿、肾功能异常等,这是关于慢性肾炎的整体的发生。慢性肾炎,从病理上来说,可以多种多样,那么其中最多见的是IgA肾病。特别在亚洲人群是一个非常多见的疾病。其次的话,病理类型可以表现像局灶节段硬化,有的甚至可以表现是一个膜性肾病等等,因此对一个慢性肾炎来说的话,首先要看临床表现有哪些,第二个有条件的状态下,可以进一步做一个肾活检明确病理改变。从治疗上的话,慢性肾炎的治疗的话,如果这个病变非常活动。刚才说的IgA肾病,如果其蛋白尿比较多,就说系膜细胞、系膜基质增生很明显或者有纤维素样坏死或者合并新月体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需要比较积极的治疗,比方说需要用激素。少数患者像新月体肾炎IgA肾病的患者,甚至要用这个激素加免疫制剂来进行治疗,这是从根本上治疗他的蛋白尿、血尿改善这个肾炎的预后,当然其他的管理的话,比方说积极的去控制血压,对这个慢性肾炎的患者延缓他的进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到了肾功能不全的阶段的话,低蛋白饮食等这些都是慢性肾炎治疗的一些方法。
语音时长 02:01

2019-11-11

61357次收听

慢性肾炎能不能治好
慢性肾炎患者是不能治愈的,但是慢性肾炎患者的治疗目标不一样。因为慢性疾病的患者需要密切注意,要防止疾病的进展,这就是慢性肾炎治疗目标。慢性肾炎注意病情发展,首先应该不伤害肾脏,不要使用损伤肾脏的药物,改正不良习惯;尽量延缓肾脏病进展的策略,包括降蛋白尿、降血压,抑制肾脏纤维化。通常慢性肾炎患者不需要使用激素、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制剂,尤其是合并肾功能不好的患者,这些药都不能服用。慢性肾炎患者可以服用降高血压,以及控制蛋白尿发展的药物,可以用一点中成药,尽量延缓肾脏病进展。慢性肾炎客观的讲是不能治愈,但是用以上手段可以把症状控制在最大程度,这样可以延缓肾脏病的进展。
语音时长 01:40

2019-07-16

51917次收听

01:47
慢性肾炎的症状
慢性肾炎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蛋白尿、血尿。部分患者会表现为水肿,且水肿轻度不一,出现高血压等。一、患者出现尿检异常,比如尿常规里会出现蛋白尿、血尿,患者血尿通常是内源性血尿,即有变形红细胞及管型尿。二、部分患者会表现为水肿,且水肿轻度不一,多数是轻度水肿,如果病变比较重,会出现重度水肿。三、出现高血压,有的病人高血压出现比较早,所以一定要监测血压变。四、患者可能会出现肾功能异常、肌酐升高,但是肌酐升高不是特别明显。所以慢性肾炎患者起病较隐匿,症状差异较大,出现症状应该立即就医确诊。
01:37
慢性肾炎是尿毒症吗
慢性肾炎和尿毒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疾病,但慢性肾炎是引起尿毒症最主要的原因。慢性肾炎过去是引起尿毒症第一原因,现在引起尿毒症主要原因是高血压、糖尿病,目前已经超过慢性肾炎。慢性肾炎是一个综合征,患者主要表现为尿常规异常、高血压、水肿,以及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是肾脏病的终末期表现,如果出现尿毒症,就说明肾脏已经完全坏掉,即失去功能。慢性肾炎进展到尿毒症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患者如果诊断为慢性肾炎,一定要注意尽量避免进展为尿毒症。
01:48
慢性肾炎要注意什么
慢性肾炎要注意自己的饮食方面。要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如果慢性肾炎患者的肾功能还较好,可以正常地摄入蛋白质;如果肾功能已经较差,应该低蛋白饮食。慢性肾炎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饮食以清淡为主。二、慢性肾炎患者通常会出现水肿,水肿是由于蛋白流失太多。如果病人水肿比较严重,可以服用利尿药、消肿药,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肾功能较好的患者,尽量优选ACEI类和ARB类降压药,这类降压药可以降蛋白尿,延缓肾功能进展。三、如果慢性肾炎发展到肾功能不全的阶段,一定要按肾功能不全进行治疗,给予低蛋白饮食,服用排毒药物。
慢性肾炎治疗一定要用激素吗
慢性肾炎是原发性的肾脏疾病,慢性肾炎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系。免疫紊乱功能攻击肾小球,患者出现蛋白尿血尿的现象。所以为了压制紊乱的免疫功能,严重的慢性肾炎患者是需要使用激素,如果患者病情比较轻,就不需要使用激素进行治疗。
语音时长 01:58

2018-09-30

58503次收听

慢性肾炎是怎么导致的
慢性肾炎患者是肾小球的滤过屏障受到了损害,患者出现蛋白尿、多形性红细胞尿,有些患者出现肾功能衰竭、水肿和高血压等疾病。慢性肾炎疾病和免疫功能紊乱有一定的关系,人体免疫功能紊乱对肾脏产生破坏作用,导致免疫屏障受到损害,引发慢性肾炎疾病。
语音时长 01:59

2018-09-30

54660次收听

03:34
慢性肾炎吃什么药
慢性肾炎可以可以选一些中成药、中草药或者降压药,优先考虑的是降压药,可以防治或者延缓肾炎的进展,控制蛋白尿、降低血压。慢性肾炎的症状主要是蛋白尿、高血压和肾功能受损,在用药方面要选择可以降蛋白尿的药物,一般不选择西药,如激素、细胞毒药物、免疫制剂,药的效果不是很好,有很多副作用。一般选择一些中成药降低蛋白尿,中成药能够减轻和改善肾脏间质纤维化,如虫草。中草药会改善蛋白尿和减轻肾脏间质纤维化,吃中草药时,一定要去正规中医院购买。降压药也能减少蛋白尿,保护残存肾功能,降压药要权衡,首先要降蛋白尿、爱护肾脏,选择这些药,一定要到专科大夫就诊,有的病人不太适合吃这些药,如肾动脉狭窄或者血肌酐特别高的情况下不能用。
01:27
慢性肾炎原因有哪些
慢性肾炎往往是由急性肾炎治疗不当转化成慢性肾炎,慢性肾炎西医的病名是链球菌感染,中医认为慢性肾炎属于水肿的范畴,所以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有关治疗慢性肾炎,是从肺脾肾三脏着手进行治疗,上半身肿,当发汗,下半身肿,当利小便。
慢性肾炎是怎样得的
慢性肾炎,是一组以血尿、蛋白尿为基本临床表现的疾病,广义的慢性肾炎也包括狼疮、血管炎,乙肝病毒感染,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系统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肾损害。慢性肾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自身免疫、药物、感染、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参与。